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黑天鵝》( Black Swan ) :如用偏光鏡,成果有神采,但非原物貌。

《黑天鵝》( Black Swan ) 


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 ( Darren Aronofsky )
編劇:馬克.海曼 ( Mark Heyman ) 、安德雷斯海因斯 ( Andres Heinz ) 與約翰.麥克勞格林 ( John J. McLaughlin )
配樂:克林特.曼塞爾 ( Clint Mansell )
演員:
娜塔莉.波曼 ( Natalie Portman ) 飾演妮娜.賽耶絲  ( Nina Sayers )
蜜拉.庫妮絲 ( Mila Kunis ) 飾演莉莉 ( Lily )
文森.卡索 ( Vincent Cassel ) 飾演湯瑪斯.勒羅伊 ( Thomas Leroy )
薇歐娜.瑞德 ( Winona Ryder )  飾演貝絲.麥金泰爾 ( Beth Macintyre )
上映時間:2011年2月24日 ( 台灣 )

這齣以少見的芭蕾舞作題材的驚悚電影,在角色受到壓力的描繪與並因此轉變的過程上有著巨大成功,因此觀看時也有強烈的壓迫感,不過在其借鑑題材的寫實上則有些奇異點。

故事是這樣的,主角妮娜是個聽話而溫和的舞者,被舞團總監湯瑪斯選為新一位天鵝公主,只是她扮演起優雅溫柔的白天鵝有餘,但卻無法拿捏好需要邪魅魔性的黑天鵝,因此承受不小壓力,這時舞團有一位熱情外放的舞者莉莉加入,湯瑪斯認為她更適合黑天鵝,意圖讓她擔任這個角色,在種種壓力之下,妮娜出現了種種幻覺與奇怪行為。
妮娜的壓力來源很多,遠有母親的嚴厲箝制,如慶祝她得到天鵝公主而買蛋糕那一幕、而後又有剪指甲、甚至過問其社交活動,在在顯示母親給予的陰影,而母親的管控,縱然讓妮娜成為不錯的舞者,也是大家眼中的乖女孩,但也使她不知該如何釋放情緒與壓力。

近有舞團總監湯瑪斯賦予的工作壓力,包括對演出的嚴格要求、對私生活的直接詢問以及過度接觸身體的方式指導其舞蹈,這對於小女孩般的妮娜,幾乎難以接受,讓她背負著更沉重的擔子。


中間又兼雜著對於偶像貝絲的仰望與罪惡感,妮娜想成為貝絲那樣的舞者,甚至偷竊了貝絲的口紅,只是當她成功時,也因奪走貝絲的主角地位,導致貝絲忿恨不平甚至因此斷送舞蹈生涯。

莉莉則是這一系列的反應催化劑,她外放、有才,雖然是競爭對手,但覺得妮娜有部分自己投射在她身上,所以跟著她去夜店,甚至幻想跟她性愛,展現反抗母親箝制的伊麵,只不過因她而來的競爭感,很快地壓倒妮娜

遠的近的、左的、右的這些壓力,妮娜沒有以正常管道釋放,反而是用一些奇特行為疏泄,前是搔抓皮膚、中有偷竊貝絲物品之舉、後又更自慰與作春夢、最後更對母親對著幹,但這種種舉動,無助於大局,雖說追求事物極致時需要執著,但是過激些就成了癲狂,於是乎,終釀巨禍

攝影鏡頭上無所不在的近距離以及畫面的色調處理,如些微顆粒感,加深劇情的種種壓迫感,於是不只是妮娜感受到各種壓力,觀眾在觀看時,也會有陰雲籠罩,尤其是在各個處理身體上一些傷口時,更是烏雲中忽地閃雷一般。

《天鵝湖》舞劇之所以耳熟能詳,幾乎成為古典芭蕾的代名詞,除卻音樂與舞蹈美妙昇華之外,故事本身也很有可看性,白天鵝奧黛特是聖潔、優雅、高貴與善良;黑天鵝奧德莉則妖魅、詭豔、野性與邪氣,其間充滿了陰陽剛柔奇正等二元性衝突,這種二者對立所產生美感與魅力遠勝於其他作品,除了這些抽象層次,視覺上黑白顏色對比也無比強烈,更增添《天鵝湖》價值


女主角娜塔莉.波曼更是很好的展現這二元衝突,從一開始的溫文女孩隨著劇情推進,慢慢因壓力而崩解,最終走向瘋狂的模樣,演的漂亮透頂!可以說贏得金球獎與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乃實至名歸。


而演出角色對手的蜜拉.庫妮絲也不可輕忽,她的莉莉充滿自信野性與外放之風,反襯著溫良的妮娜,又是一好對比,這兩位女主角性格兩相互映,遂成大美之輝。

除了片中兩大女星,必也提一下飾演貝絲的薇歐娜.瑞德,這位昔日的玉女明星,因為竊盜案而一落千丈,大好江山拱手讓人,對比戲裡一樣讓位於年輕貌美的後輩,令人聯想到她在《虛擬偶像》( S1m0ne ) 中亦是類似角色,讓人唏噓不已

《黑天鵝》的確是優秀的電影,那種純恃劇情而形成緊張陰影讓人激賞,演員表現亦有目共睹,不過關於電影方面的優點說完,得來談談缺點。

片中的舞蹈場面,不約而同地以捕捉妮娜的表情與上半身為主,例如片頭那一連串近身跟拍,與後頭練習時迫近上半身表情的鏡頭,這可理解成:一來女主角娜塔莉.波曼美歸美,惟身材比例並不那麼芭蕾舞者;二來芭蕾這門藝術難練難成,不像其他舞種兩三年內就可虎虎生風,只得仰賴這種方式達成演出需求;三來電影畢竟是電影,需要演員表情與眼神。所以近迫是為了如此,不過這讓電影失色不少,畢竟難得看到以芭蕾為題材的電影,想不到沒有特殊發揮。
另外來說,一位好的芭蕾舞者,情感、舞姿神韻為要;妝容服飾技巧為輔,因此對第三幕黑天鵝裡面那種妝扮實難認同
講到這裡,現實世界有一票芭蕾舞者,並不需要這種特殊妝容就可達到懾人魂魄的神乎其技地步,個人覺得達到這種標準的箇中好手包括:波修瓦劇院芭蕾舞團 ( Bolshoi Ballet ) 瓦加諾娃名門之後,線條絕佳、舞蹈出神入化的絕世舞伶:絲薇特蘭娜.札哈洛娃 ( Svetlana Zakharova, 左上  )、聖彼得堡芭蕾舞團 ( St. Petersburg Ballet Theatre ) 亦是出身瓦加諾娃名門的當家台柱:伊蓮娜.歌勒妮高娃 ( Irina Kolesnikova, 右上  )2012年晉升為馬林斯基芭蕾舞團 ( Mariinsky Ballet ) 首席,在 2013年領銜主跳劇院直播的 3D版《天鵝湖》,鋒頭日盛的紅髮美人:葉凱特琳娜.康多洛娃 ( Yekaterina Kondaurova, 左下 ) 以及另一位馬林斯基的美人大姐大,昔年瓦加諾娃最高成績畢業生:黛安娜.薇許諾娃 ( Diana Vishneva, 右下 ),這群都是美麗與實力兼備的人物,看過她們的黑天鵝,就可知上述所言,絕非過譽,此外這幾位的白天鵝也都是柔情似水,一見傾心,如有幸遇到她們演出,千萬別錯過她們
而即使是以白天鵝名動江湖,但舞評嫌黑天鵝較為溫文的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首席烏里安娜.洛帕特金娜 ( Ulyana Lopatkina, 左 ) 以及英國皇家芭蕾舞團 ( The Royal Ballet ) 的瑪麗亞涅拉.魯涅絲 ( Marianela Núñez, 右 ) 這兩位的黑天鵝雖然比較「溫和,但也絕對技驚四座。
( 不過在此需為烏里安娜.洛帕特金娜澄清一下,她自己曾說她的奧德莉可以很邪魅,而且她可以演出來,但是她不想讓觀眾看到這樣,因此問題點在於不為也,而非不能也。)

另就個人數十次現場觀看芭蕾舞劇的經驗,場地從國家戲劇院、國父紀念館、城市舞台到台泥士敏廳,一致結論是:除非坐在一樓前排位置,否則舞者的面容表情,泰半時間容易淹沒在群舞以及個人舞蹈之中,所以化成這樣,有點過度,雖然知道大抵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出。


另外以常人跟常理的角度來看,黑天鵝目的是要來引誘王子上鉤,以使誓言被破,此等妝容,欲驚死王子乎?是謂本末倒置也。


至於芭蕾圈內人,譬如前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者,現任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與首席的塔瑪拉.羅約 ( Tamara Rojo ) 看完《黑天鵝》都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找舞者來演?」


這一個哲學問題:要找舞者來演?還是演員來跳?看到電影的成績之後,我們得堅定站在娜塔莉.波曼這邊,因為這不是芭蕾紀錄片,只是承載芭蕾元素的驚悚片,是電影,所以需要演員展現心境變化,而不是純粹舞台表演。不能因為自己喜歡看芭蕾,就置人間公理不顧。


不過也許有一天會出現演技與舞技雙刀並陳的魔王級人物,就像昔年 NBA之神:麥可.喬丹老
兄,攻擊與防守,都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傳頌至之、難以撼動的地步。

雖然誰都知道,喬氏也是:「這真是他媽的來自另一個星球的最佳運動員。( 喬丹摯友,查爾斯巴克利閣下 ( Sir Charles Barkley ) 語。 ) 


但我們要抱持一個樂觀態度,因為人類歷史中,從來就不缺各類天賦異秉的仁人志士與妖魔鬼怪,就像喬丹就像一狗票數學家跟物理學家 ( 高斯、牛頓或傅立葉等許多折磨理工人的前輩 ),這種事情只需留待時間去解決即可。


最後再一個題外話,類似《黑天鵝》主題的電影還有一部,那就是日本動畫大師今敏的《藍色恐懼》( パーフェクトブルー / Perfect Blue ),雖然是動畫,但不容小覷,一樣是一部讓人備感壓力與驚悚的成功作品,成就絕不遜於《黑天鵝》



電影中的名言:

湯瑪斯:「攻擊!攻擊!來吧!

( Attack it! Attack it! Come on! )


軼事:

文森.卡索將他的角色跟喬治.巴蘭欽,這位創立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做比較,他說:巴蘭欽是位控制狂,一個用性指導他的舞者的藝術家。

( Vincent Cassel has compared his character to George Balanchine, who co-founded New York City Ballet. The actor said Balanchine was "a control freak, a true artist using sexuality to direct his dancers". )

妮娜強迫性的傷害皮膚的舉動,是一種真實的壓力控制疾病,稱之為強迫性皮膚搔抓症,又稱神經官能性表皮剝脫或 CSP等。

( Nina's (Natalie Portman) harmful, compulsive skin picking is an actual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known to the medical profession as Dermatillomania, and may also be referred to as DMT or derm, Neurotic Excoriation, or CSP (Compulsive Skin Picking or Chronic Skin Picking). )


電影配樂家克林特.曼塞爾因為在配樂上使用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因此失去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的提名資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