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芭蕾影碟收藏簡評:《胡桃鉗》-美國芭蕾舞團 ( American Ballet Theater )

舞團:美國芭蕾舞團 ( American Ballet Theater ) 
作曲: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指揮:肯尼士謝爾梅宏 ( Kenneth Schermerhorn )
樂團:美國國家交響樂團 ( The National Philharmonic )
舞者:
米哈伊爾巴瑞辛尼可夫 ( Mikhail Baryshnikov ) 飾演胡桃鉗 ( The Prince )
葛爾賽.柯克蘭 ( Gelsey Kirkland ) 飾演克拉拉 ( Clara )
拍攝時間 / 地點: 1977年 / 美國
購買地點:博客來
冷戰時代中,在蘇聯基洛夫成名,而後衝破鐵幕,至美國芭蕾舞團飛舞的一代名人,米哈伊爾.巴瑞辛尼可夫和傳奇般的現代芭蕾編舞家:喬治巴蘭欽 ( George Balanchine ) 的愛將葛爾賽.柯克蘭在 1977年合作了這版《胡桃鉗》,不過這並不是現場演出的錄影,而是採用電影式的拍攝手法。所以攝影鏡頭運用有獨到之處,特寫特效上多用之,看起來有種特殊的活潑感,而場景美麗的程度即使放到現在也絲毫不遜色。

好的地方固然不錯,但是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主要是巴氏的魅力完全壓制女主角的表現,剛猛強健是為其第一印象,尤其是剛出場,與鼠王對陣為其代表,爾後在自己的獨舞也給人如斯印象。
而女主角葛爾賽.柯克蘭,在舞劇裡頭,第一幕先失在太過老氣的裝扮,無少女之神韻,然後在第二幕又敗於衣裳,只著一襲類似睡衣的長裙,跟第二幕王國的夢幻氣氛有些格格不入,最重要的是她這些弱點在巴氏的光芒中又被凸顯出來,算是有些失敗。 
另外本版在音樂處理上,和俄國、英國舞團的處理截然不同,在第二幕快結束時,順序先是花之圓舞曲、再來是王子獨舞、克拉拉獨舞再結尾部,最後才是大雙人舞。這個做法跟標準的雙人舞、男變奏、女變奏跟結尾部的過程截然不同,總覺情感無法連貫,變得斷斷續續。

巴氏自己的強健之風,即使現在看起來,依舊沒有褪色,一如 1977年首飛的 Su-27戰鬥機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柯克蘭的風格就帶有古式的保守風格,覺得不如後來舞者們的外放表演。


雖然缺乏足夠的群舞以襯之,但攝影的效果掩飾了一些不太整齊的段落,掩蓋了群舞的弱點,但是音樂挪移,舞衣設計

色調亦不如現代攝製版本鮮豔,即使在最為華麗的第二幕中,粉紅的效果也是淡淡的,畫質當然也不若晚近錄影,雖不到特別糟糕,但是在某些場景如雪花之舞片段,此一弱點便特別明顯。
至於性格舞,以宮廷小丑 ( court jester ) 之舞為箇中代表,不僅舞蹈以繁麗出奇取勝,音樂也好聽,而西班牙舞非常好看,熱情又典雅,至於蘆笛之舞則是以雙人舞呈現,很有情侶嬉戲感。
 
這版《胡桃鉗》因為時代久遠,價格大概是目前最便宜的,大概四百塊台幣左右,也不算特別難找,不過一些不足處也明顯,若不是特別想仰望巴氏舞蹈者,在購入清單上順序可以排列在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