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 ):水質基本無虞,然水道不稱。

《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 )

導演:湯姆.霍伯 ( Tom Hooper )
編劇:露辛達.考克森 ( Lucinda Coxon ) ,原著小說大衛.埃伯肖夫 (  David Ebershoff )
配樂:亞歷山大.戴斯培 ( Alexandre Desplat )
演員:
艾迪.瑞德曼 ( Eddie Redmayne ) 飾演埃恩納.維金納 ( Einar Wegener )
艾希莉亞.維肯特 ( Alicia Vikander ) 飾演葛蕾塔.維金納 ( Gerda Wegener )
上映時間:2016年2月12日 ( 台灣 )
這是很可惜的作品,招募了兩位有能力的好演員來演繹一個很有潛力的好題材,但卻沒有好的結果。

問題很可能在於導演湯姆.霍伯上,因為他的描繪無法使人信服,還有呈現劇情與角色上也有所不足,比方說埃恩納第一次上妝扮成女生就可在派對上顛倒眾生,但是看不到足夠條件可以達成如此效果,可導演又多用特寫,更是欠缺說服力。

說到特寫,《丹麥女孩》有許多對主角埃恩納的表情著墨,時間長、次數多,各位也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一次可以說新鮮、兩次還可以說不錯、三次以上就令人感覺疲勞了。

特寫時間長而緩慢,然後劇情卻是轉變極快,前段從試當女模特兒、扮女裝參加派對、然後就在派對上吸引了男生、接著就接吻,接吻時又被老婆發現了,看完文字敘述,你也會心生疑竇,「這也太剛好了?」這就是《丹麥女孩》無法引人入勝的癥結之一。

劇情刻意的例子以結尾最為明顯,高明的劇情敘述者,讓你看不出劇情的下一步,更高明的劇情敘述者,是讓你以為猜到下一步,然而卻是峰迴路轉,當然《丹麥女孩》兩者都不是,看看結尾怎麼處理的,葛蕾塔帶著埃恩納的絲質圍巾,前往埃恩納畫筆下的景致,圍巾風吹,飄向遠空,只能說真是矯情。

當然男主角艾迪.瑞德曼也有他自己的問題,看完之後,只覺一直在模仿女人的姿態與神情,從一開始就有些怪異,當然你可以說是第一次,難免不適應,然而到後面,還是覺得形不得神,如穿著莉莉的外衣在演繹,而非身體有一個莉莉的靈魂。
唯一可恃的是女主角艾希莉亞.維肯特,這小妮子去年度有兩部好作品《紳士密令》( The Man From UNCLE ) 《人造意識》 ( Ex Machina ) 攫取觀眾目光不遺餘力,今年在《丹麥女孩》一樣表現優異,剛開始是豪放颯爽模樣,但在知道埃恩納的真實一面與欺騙一面時,其惶惶不安與失望憤怒狀,她的轉變遠比埃恩納得人心。
可惜這也來到《丹麥女孩》最重要的缺憾,就是放掉兩位角色應該有的深度。

埃恩納許多行為只會讓人覺得自私,如埃恩納對於葛蕾塔事業不順時,只是摸摸頭,後面又不想偽裝一下男人,不陪妻子參加聚會,而葛蕾塔原本一個活在丈夫陰影下的傑出女畫家,個性又瀟灑強韌,後來總算因為女裝丈夫而事業大起,他們之間應該還有很多複雜故事,但到頭來,還是只有看到葛蕾塔徬徨無助,然後再回神倒過來支持埃恩納,雖然溫柔堅強小女人還是很有魅力,但其實沒什麼太多意外與樂趣。

最後再補一個缺點,配樂回想起來,竟然也沒特別深刻,很難想像這是配過《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 的亞歷山大.戴斯培的作品。

《丹麥女孩》本可以有大好作為,然而卻因為掌舵者的平庸而失色,我們不該因為電影錢浪費而生氣,而是應該為好題材崩壞而哀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