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人生》( Le Concert )
導演:哈杜.米赫羅 ( Radu Mihaileanu )
編劇:哈杜.米赫羅 ( Radu Mihaileanu ) 與亞藍.米切.布朗克 ( Alain-Michel Blanc )
配樂:亞曼.阿瑪 ( Armand Amar )
演員:
雅列柯賽.古斯柯夫 ( Aleksei Guskov ) 飾演安德烈.菲利波夫 ( Andrey Filipov )
梅蘭妮.洛宏 ( Mélanie Laurent ) 飾演安瑪麗.賈奎( Anne-Marie Jacquet )
上映日:2009/11/04 ( 法國 )
在古老的蘇聯鐵幕年代,蘇聯的波修瓦劇院管弦樂團,因為政治迫害,樂團因而崩解,團員星散,指揮亦成了清潔工,然後時光飛逝,蘇聯不見了,指揮還是清潔工,看似要了此殘生,卻意外收到法國一樁演出邀請,不死的愛樂魂和英雄膽又陡然而生,不僅四處找尋失落的團員,亦不惜跟當年的仇人經理合作,於是這一群三十年沒一起練過的團員就這麼浩浩蕩蕩地踏上遠征法蘭西的旅程。
雖然看來很勵志、很熱血,但是劇情也有脫序處,包括節奏上以及鋪陳上,大抵是在樂團去法國之後,上至樂團經理,下到樂團諸位成員的行動,嫌誇大而冗常,如餐廳戲跟四散而去賺外快這兒著墨太多,以至於跟前面的愛樂心不搭軋,不過有兩點力挽狂瀾,讓《交響人生》煥然成一美作。
據說金聖嘆在批《西廂記》時,對後人補寫之四章很不滿意,預備不批。但是讀到最末一句:「願天下有情人,盡成眷屬。」時,十分嘆服,於是保留該書之補寫四章。
跟金聖嘆故事的精神類似,《交響人生》後頭那一長段約二十分鐘的演出,就是柴可夫斯基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並名列在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這段演出可說拉出整齣電影的精神與高潮,《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旋律似乎特別適合這種努力到最後綻放光芒的場合,而且這段演出的取鏡,從旋律而照應到樂團的各個樂手與樂器,可謂相得益彰。
尤其是這支樂團,幾個有戲的成員,其實都是一些被歧視被壓迫的民族,如猶太人與吉普賽人,在這境地下,演奏起這首曲子似乎更有說服力。
( 題外話,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中另外三首協奏曲是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 ) 以及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
除了柴氏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另一個注目的焦點就是飾演小提琴家的梅蘭妮.洛宏,講起這名字,大家可能還不太認識,提起《惡棍特工》裡的電影院女老闆蘇珊娜,大夥就應該比較知道,她應該是法國新生代女星最閃耀動人的一位。
梅蘭妮.洛宏的傾國之顏自不待說,而且其髮色真是金的非常漂亮,除卻《星塵傳奇》的克萊兒.丹妮絲以及《烈愛風雲》的葛妮絲.派特蘿,實在找不出哪個女星髮色可以企及,而且又有一股法國女人的特有氣質,微微慵懶與自主個性。在跟雜牌樂團第一次見面時,從一開始的不耐,到聽了吉普賽小提琴家的神技後,驚訝與感佩,這裡是除了後面表演,我最喜歡的一場戲,當然帕格尼尼曲子的選用也堪稱妙絕。
而 2013年她有兩部新作要上映,分別是《出神入化》 ( Now You See Me ) 與《里斯本夜車》 ( Night Train to Lisbon ),而舊作《微笑標本》 ( La chambre des morts / Melody's Smile ) 與《巴黎愛情故事》( Paris ) 也相當值得一看。
既然電影以古典樂團為主題,所以片中亦大量援引古典樂為配樂,如片頭樂團排練曲子是莫札特的《C大調第21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21 in C Major, K 467 );舊團員相聚時,用人聲和出的是《威廉.泰爾序曲》 ( William Tell Overture );中間吉普賽小提琴家展現炫人琴藝的是《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 Paganini 24th Caprice );安瑪麗聽菲利波夫的指揮錄音時是馬勒《D大調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Titan" );還有拉得亂七八糟的天然氣大亨是巴赫的《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 ;然後最噴飯的就是帶隊經理伊凡,他的手機鈴聲用的是《國際歌》( L'Internationale ),果真是忠貞不二的共產黨員。
除了音樂跟美人,另一個有味的地方是樂團成員即使被趕出了樂團,但他們的愛樂心始終沒放棄,如聚會時還和得出《威廉.泰爾序曲》來取樂;即使為五斗米奔波於市,亦未曾懈怠於音樂,而且為了逝去的舊友,又從街市中匆匆聚來;縱然有人因此討厭菲利波夫,大部分人仍視他為英雄,菲利波夫的妻子更是無條件地支持丈夫,經理伊凡雖有糟糕的過去,但是最後仍幫樂團到底,而且無神論的他還跟上帝祈求神蹟。
因此這群可愛的人站在夏特雷劇院 ( Théâtre du Châtelet ) 舞台時,從一開始荒腔走板的雜亂中,安瑪麗的小提琴聲一出,一瞬間化成至高無上的和諧時,更顯其美 ( 前面的脫序行為則因此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也無怪乎,《交響人生》在羅馬影展上映後全場起立鼓掌超過三分鐘。
雖然這群人遭受不平與迫害,電影裡面倒也沒有去抓出什麼壞人來指責,反映的是昔日的威權與制度,不過呢,遭逢如此多磨難,這群音樂家就像畫家雷諾瓦說的:「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
最後,喜歡柴氏協奏曲的人,亦推薦他的《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23 ),這首曲子在蘇菲.瑪索主演的《浮生一世情》( Anna Karenina ) 也被當成片尾曲使用。
電影中的名言:
吉普賽諺語:「太陽總是早上升起,不會晚上。」
菲利波夫:「短短一場音樂會的時間,真正體現了共產主義。」
軼事:
梅蘭妮.洛宏飾演的角色是猶太人,而現實中她也有猶太血統。
梅蘭妮.洛宏在開始拍攝前數月才開始練習小提琴,在協奏曲場景時,她開始學習全部的弓法,所以她的琴弓總是在正確的絃上而且令人信服地移動,不過呢,她的左手跟手臂是在後製時加上與更動的。
( Melanie Laurent started learning to play the violin only a few months before production. For the concert scenes, she learned all the bow movements, so her bow would always be on the correct string and move convincingly. However, her left hand (and sometimes arm) were digitally added/replaced in post-production.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