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芭蕾影碟收藏簡評:《胡桃鉗》-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 ( Mariinsky Ballet ) 2012年版

舞團: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 ( Mariinsky Ballet )
編舞:瓦西里伐伊諾能 ( Vasily Vainonen ) 依馬利斯.佩提帕 ( Marius Petipa ) 版本改編
作曲: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指揮:瓦勒利.葛濟夫 ( Valery Gergiev )
樂團: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 ( Orchestra of the Mariinsky Theatre )
舞者:
亞麗娜.索莫娃 ( Alina Somova ) 飾演瑪莎公主 ( Masha the Princess )
弗拉基米爾.席克拉洛夫 ( Vladimir Shklyarov ) 飾演胡桃鉗王子 ( Nutcracker Prince )
拍製時間 / 地點:1994 年 / 聖彼得堡
購買地點:亞馬遜

自從 2012年底看了一場由奧萊西亞.諾維科娃 ( Olesya Novikova ) 領銜主跳的《胡桃鉗》,便對馬林斯基劇院的《胡桃鉗》念念不忘,恰逢亞馬遜丟出這版發行的訊息,不加思索便買下。


這一版基本上承襲了 1994年由拉莉莎.列日妮娜 ( Larissa Lezhnina ) 主跳,而同樣由伐伊諾能編排的那《胡桃鉗》特色與氛圍,不過運鏡跟燈光顯得更為現代化。

不過運鏡頗有可觀,但也有可議之處,可觀在於掃瞰舞台之麗,可議在於在強調不需強調處,在第一幕尤為明顯,小丑、洋娃娃再到小黑人三段獨舞不是抓拍上半身,就是在重點處改拍他處。


整個第一幕動員瓦加諾娃學校一干小蘿蔔頭支援演出,所以洋溢可愛的魅力,而到了午夜,鼠輩橫行之際,登場與之抗者當然還是一干蘿蔔頭滑膛槍兵,承襲俄國舞團大場面的傳統,甚至還出動了哥薩克騎兵隊,當然還是蘿蔔頭們,因為都是小孩,氣氛是一點也不可怕
打完鼠輩,兩位主角變成大人正式登場。女主角亞麗娜.索莫娃,時任馬林斯基劇院首席,但截至目前仍有不時引發爭議的一位舞者,看完之後,覺得她身體條件的確十分優越,隨意便可做出超人一等的伸展,不過失在拿捏分寸,所以會覺她舞姿不夠圓潤,在第二幕初登場時還有雪花之舞中可看出。


男主角弗拉基米爾.席克拉洛夫,俊秀而具有男孩般氣質,雖然相當年輕,但在舞劇裡表現相當稱職。



第二幕的粉紅燈光與粉色系服飾是馬林斯基劇院這一版獨有的特色,尤其是花之圓舞曲是箇中代表,比起英國佬《胡桃鉗》慣有的魔幻風格,馬林斯基所呈現的,確實是個溫暖的童話世界
說到童話,第二幕的蘆笛之舞亦為瓦加諾娃蘿蔔頭,雖然不及成年人,但隱然有大將之風。千萬別錯過第二幕裡幾段民族舞,尤其中國舞,改的更剛烈好看
索莫娃在第二幕裡,比起初登場時的表現要好多了,而且和席克拉洛夫的搭配,也讓極為賞心悅目,不枉費她天生麗質。

拍攝鏡頭直到第二幕仍有問題,雖然席克拉洛夫跟索莫娃笑容很迷人沒錯,總是往上半身拍去,實在頭疼, 另一重大缺失便是包裝低劣到不敢想像,裡頭僅僅用一張薄紙打發觀眾,連節目小冊也無,實不襯馬林斯基之名,一言以蔽之:「製作商當斬!」不過雖然製作商該死,憑藉馬林斯基之宿名與表現,依然推薦這一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