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紅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 ):如詩般優美。

《紅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 )

導演:泰倫斯.馬利克 ( Terrence Malick ) 
編劇:泰倫斯.馬利克 ( Terrence Malick ) 
配樂:漢斯.季默 ( Hans Zimmer )
演員:
吉姆.卡維佐 ( Jim Caviezel ) 飾演維特 ( Pvt. Witt )
西恩.潘 ( Sean Penn ) 飾演威爾斯士官長 ( 1st Sgt. Edward Welsh )
艾里斯.寇迪 ( Elias Koteas ) 飾演詹姆士.史塔洛 ( Capt. James 'Bugger' Staros )

上映日:1998年12月25日 ( 美國 )
1998年,當年有光芒萬丈的《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 ),這年年尾上映的《紅色警戒》光芒相對被遮掩不少。

但是如果有戰爭片名片堂,泰倫斯.馬利克的這部《紅色警戒》必定昂然進入,但其並非以宏大場面或激情萬分而入選,而是深邃的反戰思索。
《紅色警戒》眾星雲集,皆慕泰倫斯.馬利克之名而來,來的人絲毫不計較戲份,也不擔心這位1978年拍完《天堂之日》( Days of Heaven ) 就再也未擲導演筒的傢伙。

看看來了誰,用《神秘河流》( Mystic River ) 與《自由大道》( Milk ) 拿了兩屆奧斯卡影帝的西恩.潘;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戰地琴人》( The Pianist ) ] 安德林.布洛迪 ( Adrien Brody );也是一堆好作品,惟近年成績有點下挫的約翰.庫薩克 ( John Cusack );風流倜儻也拿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喬治.克隆尼 ( George Clooney );硬漢伍迪.哈里遜 ( Woody Harrelson ) ;乃至於當時還籍籍無名,但日後也拿了座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傑瑞德.萊托 ( Jared Leto )。

更別提還有約翰.屈伏塔 ( John Travolta )、尼克.諾特 ( Nick Nolte )、約翰.萊里 ( John Reilly ) 跟艾理斯.寇迪 ( Elias Koteas ) 等硬裡子演員。

一票排開真的嚇死人。

不過主角是當時還是小演員的吉姆.卡維佐擔綱,他挑大樑時,就展現一個日後為人稱道的特質:一雙彷彿看透世事的眼睛,這點在《黑洞頻率》( Frequency ) 與《疑犯追蹤》( Person of Interest ) 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這一點,讓他在《紅色警戒》如魚得水。

因為其飾演的士兵維特,一位來自肯塔基州,有著理想主義,抱持反戰意念的逃兵,正需要這樣俯瞰世間的樣子。
但是這樣一個人,卻身處在二戰中數一數二殘酷的戰場,瓜達康納爾戰役 ( Guadalcanal Campaign )。

這戰役跟與同時期東線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北非的阿拉曼戰役,都是轉捩點式的一戰,大日本帝國的海空菁英在此役中消耗殆盡,戰略天平於是倒向美軍一方。
開始時維特和瓜島原住民和平共處,但是逃兵中的維特還是被抓回,士官長威爾斯並未將他送軍事審判,而是將維特拉回戰場,作為擔架兵。

他們倆的對話,相當重要,看得出威爾斯跟維特是舊識,所以覺得他一點都沒變,一點沒學到教訓,但又知道他肯付出,是個好人,但無法成為一個好的軍人。

似乎已可感受到,其實威爾斯是認同維特某些想法,不想讓他受審,而是乾脆放在身邊,一來是能照應他,二來是維特的確是可用的人,在大戰在即時,可以幫得上忙。
其他角色的故事,還有一位思念妻子的前軍官,辭職退伍後,又被徵召,但降為步兵服役;等了一輩子,總算等到戰爭,想要有所表現的上校,最重要的,視底下士兵如子,不想他們白白犧牲的連長,還有像是維特一樣,似乎也看穿戰爭的士官長。

攻擊日軍固守的山丘時,戰場上,有前一波攻擊死傷慘重,喪失戰意且心理失常的士兵;有瀕死哀號,企求嗎啡的人;

關懷下屬的連長與士官長先是衝突,因為後者不願因弟兄生命換取勳章,連長也跟一心執意猛攻的上校爭執,要求停止這種無謂的犧牲。

還有企求功勳的上校,寧可讓部下缺水渴死,也要讓部隊繼續進攻,因為他身為軍人,等這場戰爭等了太久。

各種情緒的展現:爭吵、害怕、瘋狂、失望、悲傷、勇敢或鄙視,人生百態,在生死戰場上尤為突出。這點是《紅色警戒》與其他戰爭片最大不同之處。

還有很特殊的一點,角色內心的獨白,這種訴說,賦予電影獨特的意境,訴說出角色因戰爭而引發的內心感受,因此強化上述那些情緒。
在這殘酷戰場中,有許多段落卻展現寧靜和平的景象,鏡頭對著自然景觀、對著家鄉的妻子、對著生活的原住民。

攝影捕捉了這些自然以及原住民生活景象,然後即使到後面砲火紛飛的戰場,也依然感覺到明亮細致,真像李麗芬《愛不釋手》唱的「遠山含笑水流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軍在攻堅山頭時,展現的砲火前進觀測與修正技巧,是往昔戰爭片所不及之處。

題外話,前進觀測 ( Forward observation ),這是二戰中美軍幾項獨門技術,讓步兵可以有隨叫隨到的火力支援。

而要能做到這個,有個關鍵叫射表 ( Range table ),除了讓步兵有隨叫隨到的火力,還可以對機會目標施展同時彈著 ( Time On Target, TOT ),美軍砲兵可以把位在不同陣地、不同砲兵單位,甚至同一門火砲打出的多群砲彈,同時間砸在敵人腦袋上。

不過射表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這只是統計在不同氣象條件下,各種射向、射角、裝藥的不同口徑火砲發射後的結果,然後彙編成冊,丟給火協中心讓士兵可以直接查表,對各砲下達射擊諸元,遂行射擊任務。

射表,搭配特別設計的計算尺、表格跟對數表,即使電子化盛行的現在,速度仍然不及人工計算,而且不受電子干擾影響,準則簡化到人人都可以用。

可怕吧?美國會強不是資源外掛,而是這種科學管理,還有整理歸納的工夫。

扯遠了。

詩意般場景經營,最具代表性的是攻上山嶺後,突擊日軍占領村落的部分,前面提到的特殊點,如獨白、如攝影、如配樂、如情緒都在此集中呈現,各種流水行雲般運鏡與切換,堪稱《紅色警戒》最有名場面。
描寫日軍的鏡頭,久戰後宛如處於人間地獄的日軍士兵,哭泣、哀嚎、癲狂、失神,他們是死敵,但也是人,以至於那一幕瀕死的日軍對著俘虜他的美軍說話時,你會在意他到底說了什麼?

大戰之後,眾人都有重大改變,連長因與長官衝突而被刻意調走;在突擊中活下來,卻被妻子的兵變信,狠狠刺傷的士兵;一開始和平的原住民,最後也爭吵紛雜起來。

戰爭改變的不只改變敵對雙方,也讓世外天堂墮為人間,可以看得到維特的失望。
結局,維特對世間失望,無解之下,志願前往危險的偵查任務,而被日軍包圍時,舉起槍那刻,或許就是他想要的永恆寧靜。
《God Yu Tekem Laef Blong Mi》
《Jisas Yu Holem Hand Blong Mi》

漢斯.季默的配樂,也為影片增加一股深邃感,有兩曲是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亞 ( Melanesian ) 原住民的歌曲,《God Yu Tekem Laef Blong Mi》以及《Jisas Yu Holem Hand Blong Mi》。
《The Village》

此外原聲帶中各曲也不乏深奧幽玄段落,如《The coral atoll》以及《The Lagoon》,不過個人對《The Village》記憶最為深刻,彷彿看到桃源凋零一般。
當然《紅色警戒》既然像詩,那他也就不會每個環節都互相照應,如場景調換或者是角色關係,還有很可能記不清這些角色,但這不就像是戰爭中,人類之渺小,就像那些無人在意的小兵,可能活過這一次,然而繼續往下一站而去。

但這也是它的魅力來源,一種留白,留待觀眾想像。

最後記住《紅色警戒》,直到截稿為止,沒有一部戰爭片可以如此深邃。


電影中的名言:

維特:「戰爭不能給我們榮耀,只會使人變成野狗,荼毒我們的心靈。」
( War don't ennoble men. It turns them into dogs... poisons the soul. )

維特:「你曾經感到孤獨嗎?」
威爾斯:「只有在人群之中。」
( Private Witt: Do you ever feel lonely?
First Sgt. Edward Welsh: Only around people. )

軼事:

在突擊村落後,瀕死的日軍對著俘虜他的美軍說話,那位日軍是說:「總有一天,你也會死去。」

射擊維特的日本人說:「投降吧,雖然你殺了我朋友,但我並不想殺你,請投降吧。」
( The Japanese soldier that shoots Witt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is saying "Surrender, It's you who killed my friends, but I have no desire to kill you. You are surrounded, please surrende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