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記 2015年西薇.姬蘭 ─Life in Progress ( Sylvie Guillem - Life in Progress )

西薇.姬蘭 ─《Life in Progress》
( Sylvie Guillem - Life in Progress )

形容名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 ( Immanuel Kant ) 的話有很多, 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你可以超越他,但你不能忽視他。」
不過對西薇.姬蘭來說,或許只能同意後半句。

這位世所罕有的舞者,就跟歷史上那些偉大的、神聖的、永恆的奇人志士,如縱橫四海、屢釁未知邊界的庫克船長;又如腳下功夫彷彿蝴蝶穿花飛舞般的球王比利;再如風華絕代,未有人可與齊比肩,林青霞的東方不敗,早早就成為傳說。

只是說再見時刻終究來臨,2015年這位不世出的名將展開了全球性的退休巡迴演出,10月亞洲首站是為台灣,表演名喚《Life in Progress》,由四支舞蹈組成


第一隻舞為《technê》,對於它的第一印象是關於進化,有點像在看《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 開幕戲那種感覺。

原因是蹲步而行與樹木轉動,

而且舞台暗黑處傳來的配樂更是動人,不過可惜的是找不到曲名,不能收藏之,跟姬蘭告別舞台一樣,憾事一件。
Sylvie Guillem Life in Progress

複習時間,西薇.姬蘭 ─Life in Progress的宣傳片,其中第一段就是《technê》。
《Duo2015》

由兩位舞者布里格爾.戈卡 ( Brigel Gjoka ) 與雷利.華特斯 ( Riley Watts ) 擔綱演出,兩人的舞蹈動作又像影子相似,又像日月相對,

不過擺在《techné》之後,《Duo2015》顯然居於弱勢,因為它太安靜,安靜到不明所以、坐立難安。所以坐在旁邊的人在那撥弄塑膠袋,唉......猴恩家安內 ( 請用台語發音 )

學科來比喻,《technê》就跟有機化學一樣,難,但猶可梳理,也頗有味道。

《Duo2015》則是電磁學,知道它很重要與奧妙,但是沒辦法體會,既然沒法體會,也就無從下筆。
《Here & After》由義大利史卡拉劇院的獨舞者愛瑪努艾拉.蒙塔納莉 ( Emanuela Montanari ) 與西薇.姬蘭聯手演出。

《Here & After》前面舞蹈多對稱與交錯之舉,在此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姬蘭軀體特別強韌有力,相較而言,愛瑪努艾拉.蒙塔納莉就顯得柔緩。

除了舞蹈,昏紅光線中光影變化也如夢似幻。最後燈架緩緩下落,音樂遠揚時,於是才知道這其實是陽光般的兩個女孩啊。


《Here & After》

複習時間,2015年6月29日在里昂的演出。
《再會》( Bye ) ,無論是名字還是舞蹈,甚至是配樂,作為壓軸都當之無愧,去年在6000 哩外第一次看到

當時就覺得《再會》是樂曲、燈景與舞蹈三位一體的傑作。
樂曲是貝多芬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32號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No. 32 in C minor, Op. 111 ) ;燈景有方圓之變,又有真實出鏡與虛幻影像的對比;舞蹈則是帶著掙扎與感傷,最後緩緩前行,

然後表演結束跟上次《Push》一樣有簽名會,且限定三百位,這次也跟2014年一樣,被火車時間所逼,故再次落寞趕車回家,而且連張姬蘭的照片也未能得 ( 再次覺得住台北真的很爽! )

最傷是曲終人散時,一年半內三度來台,先是《6000 哩外》,然後是《Push》,最後是《Life in Progress》,這三場都未曾錯過,帶給台灣的,的確是足夠了,而這三場演出,也像是那些偉大的三部曲:《基地》、《魔戒》《無間道》《神鬼認證》跟《印第安那.瓊斯》一樣,永銘於心。

雖然姬蘭舞台生涯終於謝幕,但是日本小說家田中芳樹的名作《銀河英雄傳說》最後一句也這麼說:「傳說結束了,歷史才剛剛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