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芭蕾影碟收藏簡評:《細鉋花》( Excellssior )-史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 ( Corpo di Ballo del Teatro alla Scala )

舞團:史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 ( Corpo di Ballo del Teatro alla Scala )
編舞:路吉曼佐第 ( Luigi Manzotti ) 與烏果.德阿拉 ( Ugo Dell’Ara )
作曲:羅慕多.馬倫可 ( Romualdo Marenco )
指揮:大衛.柯曼 ( David Coleman )
樂團: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 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
舞者:
瑪塔羅瑪娜 ( Marta Romagna ) 飾演光明 ( Light )
李卡多馬西米 ( Riccardo Massimi ) 飾演蒙昧主義 ( Obscurantism )
羅貝多波爾 ( Roberto Bolle ) 飾演奴隸 ( Slave )

錄影年分:2002年 / 義大利米蘭阿奇波迪劇院 ( Teatro degli Arcimboldi )

第一次看這齣芭蕾舞劇,既不是在家客廳裡,也不是電腦螢幕上,當然更不是親臨演出,而是在一個匪夷所思的地點:成功嶺後備旅的中山室,時間則是在新訓的某個莒光日,節目則是莒光園地的虎帳笙歌!


這事當然名列在下當兵十大不可思議事件,試想,理著平頭還穿著臭酸草綠服的百來個男人擠在小小的中山室,室內滿布著怨氣熱氣跟汗氣(對,我坐的那桌,吊扇還壞了整整兩個月,整個新訓莒光日就是熱死人)跟臨近放假的期待,饒是學士是基本碩士為大宗博士亦多有的預官班隊,大概也沒人會去欣賞這種高雅玩意,那時真正體會到成語對牛彈琴是何意。

有時候我們會想要追求一時的刺激與快感,像是碳酸飲料、重金屬搖滾或者比基尼泳裝等等,本劇的風格也就是如此,無論是服裝、佈景、音樂到舞蹈風格,就是華麗、高昂、刺激甚至是喧鬧。


這齣舞劇劇情安排,大抵為人類從蒙昧未知走向開化,重點是十九世紀末啟蒙年代成果回顧,開場是西班牙惡名昭彰的宗教裁判所,就在這裡蒙昧主義和光明開始了交鋒。
轉眼間到了燦爛輝煌的精靈王國,後續開始回顧工業文明的里程碑,比方說第一艘蒸氣船下水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連接地中海跟紅海的蘇彝士運河到打通法義兩國的聖尼西歐隧道,最後免不了蒙昧主義和光明的最終大戰,最後反派下台一鞠躬,科學技術理性帶給人類文明的輝煌跟力量。
領銜主跳的是俊美得宛如古希臘雕刻的義大利知名舞者:羅貝多波爾,他雖擔綱奴隸一角,戲份也不多,但是不掩國色,雙人舞與獨舞井井有條。瑪塔羅瑪娜則是擔任光明這角色,泰半時間與蒙昧主義互動,雖然是女主角,但是編舞上沒有給予太大發揮空間,算是中規中矩的演出。

整體上樂器就是打擊、吹奏輪番上陣,沒有明顯的主題;舞蹈風格炫麗富動感,而少抒情慢板,並讓群舞而非雙人舞撐起舞劇的主軸,獨舞則常有各種炫技展示,雙人舞部分其實明顯陪襯化,雖說本劇則以大場面的群舞彌補雙人舞平庸的缺憾,但是這齣舞劇群舞固可撼動人心,然難感動之。

與音樂相同,舞者服裝鮮豔欲滴,佈景更堪稱華麗,而且藏有一些驚喜,比方說,在伏打發明電池那段,背景寫著1799,暗示著這是電池發明的前夕(1800年發明),而且其實很考究,因為伏打電池就是一塊塊鋅跟銅的交互疊起來。
蘇彝士運河橋段,各國民族紛紛登場那時,藉機會展示一些民族舞蹈,如阿拉伯舞,這是劇中少數節奏較慢的演出,頗為特殊,值得欣賞,至於中國人也有登場,但跟胡桃鉗裡的形象差不多,辮子加奇怪的手勢與步伐,傳統至極的中國人刻板印象。

如同前文所述,《細鉋花》就是明快亮麗,不過也很難讓人有回想的餘韻,就像沒有人會把汽水當葡萄酒般剖析,只會拿來滿足一時慾望,不過人嘛,也會有只想滿足慾望的時刻,或許《細鉋花》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