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
原著為彼得.本奇利 ( Peter Benchley ) 的小說。電影劇本為彼得.本奇利 ( Peter Benchley ) 與卡爾.戈特利布 ( Carl Gottlieb )
配樂:約翰.威廉斯 ( John Williams )
演員:
羅伊. 謝德 ( Roy Scheider ) 飾演馬丁.布洛迪 ( Martin Brody )
勞勃.蕭 ( Robert Shaw ) 飾演山姆.昆特 ( Sam Quint )
理察. 德雷福斯 ( Richard Dreyfuss ) 飾演梅特.胡柏 ( Matt Hooper )
上映日:1975/06/20 ( 美國 )
這是快四十年前的電影了,日前看到第四台在放,就跟著看完了,即便是放在現在,成就仍足以傲視一堆後生小輩作品。
一般來說,動作片很容易因著重各種大場面,而使主角成為場景裡的一個人,結果導致主角個性難以發揮。但是《大白鯊》在刻劃人物上面極為成功,三個主角,一個是粗話連篇 、桀傲不遜、卻富有經驗的老船長昆特;學院出身,帶有學者的一股傲氣,卻具備讀書人少見的行動力跟勇氣的胡柏;還有來自紐約,猶帶著城市人氣息,又有溺水恐懼症的警長布洛迪。
三個主角中,查了資料才知道飾演昆特船長的勞勃.蕭居然就是《坦克大決戰》中的海斯勒上校,《坦克大決戰》 中的他可是把德軍軍官特有的冷酷、強悍跟優越詮釋得精彩至極。而在《大白鯊》中的角色,完全是不同風格,他把昆特船長這個傲氣粗漢,演得活靈活現。
( 不得不說德軍制服穿起來就是帥氣爆表,還有不是每個男人都像史恩.康納萊那樣,愈老愈有味道,《坦克大決戰》後跟《大白鯊》只有十年啊! )
此外,飾演布洛迪警長的羅伊. 謝德,對於角色個性的變化頗值得一看,無論是剛一出場時,顯得有些軟弱的新警察、與兒子對戲的溫情父親、要上船前的堅定果敢、乃至於最後與大白鯊一對一的英勇,個人很欣賞他的演技。
三個個性鮮明的主角,加上非人類主角:神出鬼沒,結合智慧與力量的大白鯊,其化學效應當然非同凡響。而配角也是不亞於主角群的魅力,無論是臉上寫著官僚兩字的市長、只看得到眼前利益的島民、怯懦的法醫,無一不生動,為本片增添不少色彩。
劇情鋪陳也注意到主角的心境變化,初來乍到,沒辦法堅持做應該做的事的布洛迪警長,在被死難者母親呼巴掌跟訓斥後,明顯轉變了,不僅強硬要求市長做出決定,也克服了恐水的念頭,決心出海獵鯊。當然還有布洛迪跟兒子的那場戲也令人印象深刻,用短短的篇幅替這部動作片注入一絲溫暖與趣味。
要談到趣味,昆特船長跟胡伯互比過去的「光榮」戰績時,又是一段很有味道的戲,男人嘛,混在一起不吹噓一下就不是男人了,況且又有酒精相伴,這種建立互相認同與革命情感的,男人應該滿能體會的,不過兩人之間倒也沒那麼快變成麻吉,還是有嫌隙在。
從這段戲也知道昆特船長的過去,是一名帶有傷心過去的二戰海軍老兵,這段經歷也奠定他為何如此痛恨鯊魚而成為獵鯊者。
狩獵戲碼更是上品,這是也是有別於其他無腦動作片的地方,精細描寫獵人與獵物的策略與行動,一段段你來我往中,不斷以大白鯊深不可測的力量以及超越凡理的行動,營造出其巨大威脅與恐怖的形象。策略與行動的部分,絕對是其讓人回味無窮的地方。導演史匹柏的厲害可見一斑。
這裡也襯托出昆特船長絕對不是有勇無謀的粗漢,即時而精準判斷與技術;胡柏也不是常見的蛋頭學者,有勇氣又有行動力,不過最後意外給看似最平凡的、會暈船的、又有溺水恐懼症的都市人警長上演釘孤枝式的絕地對決。
現在的電影雖然特效愈見華麗,視覺與聽覺震撼當然不在話下,但空洞虛幻、看完即忘的作品也多,《大白鯊》之所以名列於影史經典,我覺得對人物與劇情著重刻劃,以人為本的精神是最其重要的原因。
以一道菜來比喻,你可以擺盤整齊、色澤艷麗、香氣四溢,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入口的味道,其他的有當然好,沒有也不要緊,滋味能讓人銘記於心就夠了。
最後,本片的配樂絕對是烘托氣氛最佳元素,低音號反覆吹出的兩個主要音符,如此簡單,卻意外契合大白鯊神秘詭異的行動,這個旋律不僅是大家對這部電影最鮮明的印象,也開啟了一代電影配樂家:約翰.威廉斯的電影配樂生涯,也奠定了導演史匹柏和他長期合作。
電影中的名言:
布洛迪:「你需要大一點的船。」
( Brody: You're gonna need a bigger boat. )
胡柏:「牠吃了光!」
( Hooper: He ate the light. )
軼事:
昆特所說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沉沒事件,是真有其事,她負責運送轟炸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後來在1945年7月30日,被日本海軍伊五十八號潛艇在菲律賓海域擊沉,僅僅12分鐘就沉沒,事件發生後四天才有飛機發現受難船員,期間倖存者被鯊魚不斷攻擊。艦上船員1169人中,僅有316人倖存,是美國海軍單艦死傷最慘重的一次。
1916年發生在澤西海灘的鯊魚攻擊人類事件 ( 胡柏在電影中談到的 ),電影演的攻擊發生順序和其相同:先是一名衝浪泳者、然後是狗跟一個男孩。
拍攝電影時,勞勃.蕭由於無法忍受理察. 德雷福斯,因而老是吵架,不過這也為電影中的昆特和胡柏緊張關係增添了張力。
昆特的船叫逆戟鯨號 ( Orca ),逆戟鯨又叫殺人鯨,在現實生活中,逆戟鯨就是鯊魚的天敵。
彼得.本奇利和史蒂芬.史匹柏對最後大白鯊因氣瓶爆炸而死的這個結局鬧得很不愉快,前者認為這太不真實了,後者則回應他會讓觀眾在觀影這兩小時內的注意力徹底被吸引,所以無論結局多不真實,他們也都會相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