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 

導演:押井守 
編劇:押井守
配樂:川井憲次
配音:
田中敦子配音草薙素子
大塚明夫配音巴特
山寺宏一配音德古沙

上映日:2004年3月6日 ( 日本 )
2004年,在科幻電影中具有史詩般地位的《攻殼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 ) 迎來了續作《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1995年的《攻殼機動隊》在哲學思考、劇情動作以及美術設計之間的前衛、平衡與後勁可說絕無僅有,直至二十年後,仍難有望其項背者。

而在巨人之後的《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在美術設計上登峰造極,儼超前集,然而在劇情動作方面都顯得深沉晦澀。

劇情延續第一部電影中草薙素子與「2501計畫」融合後下落不明,時間來到2032年。

巴特、德古沙與課長一干老面孔仍在九課,巴特與德古沙為了女奴機器人連續殺人事件,開啟了調查。
明代文人王士楨玩笑地評論唐代詩人李商隱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說明他的作品用典太過造成詩意難解的問題。

而《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引經據典就跟李義山一樣,已經到俯拾皆是的地步,宗教經典《法句經》、《舊約聖經》;約翰.彌爾頓 ( John Milton ) 的《失樂園》( Paradise Lost )、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 ( 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 ) 的《未來夏娃》( L'Eve Future );知名科學家與科普作家理查.道金斯 ( Richard Dawkins ) 的《延伸的表現型》( THE EXTENDED PHENOTYPE : The Gene as the Unit of Selection )、孔子的《論語》等等,若要全部舉出,則實在是太過偏題且龐雜。

於是我們得聚焦到《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跟前作一樣,從義體的概念出發,進而牽涉到哲學與心理學的幾個主題,如「電車難題」( Trolley Problem )、恐怖谷理論 ( Uncanny Valley ) 與人類機械論 ( Anthropic Mechanism )。

後提名先表決,先討論人類機械論的部分。

劇情後段出現的駭客金這麼說道:「人類懷疑本身的存在、生命科學的進展、認為萬物皆可計算,十八世紀的人類機械論藉由電子腦與義體而復甦。」

而人類機械論,常遭遇的反駁在於心靈、意識以及自由意志的部分,無法適切說明常理的直覺,同時機械論也暗示人類的行為是決定論,而拉普拉斯妖 ( Démon de Laplace )式的牛頓力學決定論,原本在量子力學與熱力學的衝擊下,逐漸有所鬆動。

但是隨著人類可以將身體器官一一用機械取代跟強化時,代表人類也逐漸跟機械沒有兩樣,特別是思考、行為、感覺、意識的來源:大腦,若改成電子腦,那是否代表這些部份也就更適用了物理與化學定律?( 現在大腦運作,其實便是神經衝動,運作方式追本溯源就是粒子物理學 ) 那意志與物質界線是否形同消弭?

而在電影結尾,押井守似乎還是站在人類機械論的對面上,洛克斯索爾斯公司的女奴機器人之所以備受好評,其採取的作法竟是在移轉人類的意識於女奴機器人上,也就是說程式再怎麼模擬,仍舊無法複製出深奧幽微的情感?
當巴特與德古沙去審問駭客金時,這位全身義體化的傢伙,出現了三次,第一段金的肉體是如屍體般、第二段金的肉體則是玩偶般,第三段屍體又是玩偶般。

然後金發問了:「人偶的詭異感從何而來?」


而這令人想起恐怖谷理論。

這是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的假設。

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但是到一特定程度時,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為負面。即使機器人與人類只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與刺眼,使機器人變得非常僵硬恐怖,使人有面對殭屍的感覺。

但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相當於普通人之間的相似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會再度回到正面,產生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當然此一理論也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

最後是「電車難題」。

就以薩.艾西莫夫 ( Isaac Asimov ) 的「機器人三定律」( Three Laws of Robotics ) 中的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來說,機器人應該無法違反。

但是女奴機器人卻能違反該法則攻擊人類,原因是女奴機器人以自己故障為由,才創造出攻擊人類的可能,並解開了三定律第三項的束縛:「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但是故障進而引發殺人事件令其九課發現真相,就跟心理學家馬克.豪塞 ( Marc Hauser ) 對提出這經典問題「電車難題」所想討論的一致。

設想你眼前有列失控的電車,以時速六十英里迎面衝來,你卻看到電車不遠的前方分別有五個鐵路工人,以及一個鐵路工人在兩條軌道上專心工作,將來不及逃離險境。

正好在你的面前是可以令電車轉轍軌道的控桿,如果你不操控轉轍軌道,便即有五位工人被撞死,假如你及時轉轍,便有一個工人被撞死;面對這個緊急情況,你將如何抉擇?

另外在最後素子說:「人偶若有感情,應該也會大叫不想變成人類吧?」可以套用「要理解凱撒並不需要身為凱撒。」,因被強迫的,任誰也不願意。

不過再想並不是在人不想變人偶或者人偶不想變人,乃是在於自我意願的問題。

君不見,艾西莫夫的小說《正子人》( The Positronic Man ),機械人也能有感情,既然人類能百分之百義體化,如駭客金,機械人又何嘗不能百分之百人體化?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是續集,其致敬前集的地方頗多,如女奴機器人的型號是2052型,看到必然會心一笑,因為前集與素子融合的正是「2501計畫」,然後在金的宅邸,巴特見到小女孩機器人的模樣,正是1995年《攻殼機動隊》結尾時素子使用的義體模樣,而第二次進入金的宅邸,大廳上面的裝飾也變成天使的雕塑,也令人聯想到《攻殼機動隊》中素子與2501計畫融合那一瞬間的畫面,第三次進入時更直接顯示2501,配合後頭所說的守護天使,已明示素子始終關注巴特。

再者,素子附身於女奴機器人,準備入侵工廠船網路時,那段不顧自己傷害,超越肉體極限所帶來的崩壞,也像前集漂浮博物館對抗思考戰車一樣。
哲學與心理學談完,接下來是美學的部分。

美術設計一向是押井守的作品中為人稱道的部分,電影中有一段標誌性的段落,那就是擇捉島上的台灣廟會場景。
五分鐘的畫面中將三太子、官將首、千里眼、順風耳、藝閣、燒王船等台灣人熟知的神祗與信仰元素演繹出來,而且把握住這廟會遊行的重要氣氛:「詭異肅殺」( 官將首的任務是制裁做惡的魑魅魍魎 )。

其實台灣民俗的中神明附身乩童的概念,頗類《攻殼機動隊》的一個概念:靈魂與肉體其實可以分開。就如同素子最後降臨於女奴機器人之中。

而使用三太子,其實亦有寓意,原因是三太子哪吒的傳說中,其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後,太乙真人用蓮花與蓮藕給哪吒造了一個新的肉體。

此不就正是義體概念?
《攻殼機動隊》曾提到其畫面魅力來源可能來自賽璐璐特有的飽滿濕潤感,不過當看到《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這幕之鬼斧神工的精細麗絕時,才赫然覺得電腦作畫技術的演進已經凌駕賽璐璐作畫了,而且這是2004年的畫面,敢說再過十年,這一段廟會畫面依然震撼人心。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的都會景觀,依然保有香港味道,然而在擇捉島時,更上層樓,已經是融合東西,有了獨特的風格,像是關公像矗立高處、大教堂巍然聳立 ( 注意教堂的飛扶壁結構以及街道上的壁面都極其精細 ),乃至於化工廠常見的蒸餾塔,《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中都徹底展現文化水乳交融以及與傑出的未來感。
除了畫面精細,配樂更是重點,川井憲次的作品更是帶領《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到一個全新高度的領航元素,以在台灣看廟會的經驗,絕無如此深沉肅穆。

可是雖然就用典以及瑰麗程度這兩點來看,雖然《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都像玉谿生的作品,但是作品受歡迎的程度卻每每排在攻殼系列作品的倒數幾名 [ 倒數第一通常是《攻殼機動隊 ARISE》( Ghost in the Shell: Arise )]。

深究原因,應該是表達、情感與深邃,一個作品中,內容是沙、情感是水泥,是將所有材料凝聚為整體的主軸,前集中素子的諸多發問以及表達的主題,相對於《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的巴特,更為明確而且縝密,而《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的深邃先肇始於諸多典故,形成理解上的障礙,然後表達的主題也較前集更朦朧些。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的成就,可以套用有人這麼形容啟蒙時代哲學家,德國唯心主義開創者,伊曼努爾.康德 ( Immanuel Kant ) 的。

「你可以超越他,但你不能忽視他。」


相關文章

1995年版影評 《攻殼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 ):有能望其項背者?
http://interestblend.blogspot.tw/2015/07/ghost-in-shell.html


2017年真人版電影影評
《攻殼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 ):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http://interestblend.blogspot.tw/2017/04/ghost-in-shell.html

電影中的名言:

「要理解凱撒並不需要身為凱撒。」
馬克斯.韋伯 ( Max Weber,1864-1920,德國社會學家 ),《論理解社會學的基本範疇》( Ueber einige Kategorien der verstehenden Soziologie )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論語卷六 先進第十一》


落一棚生   師
落線頭死 花 世
磊斷傀去 鏡 阿
磊時儡來   彌

軼事: 

五分鐘的遊行段落花了一年時間來製作。
( The 5-minute parade sequence took a year to complete. )

開頭的段落顯示了兩個神經機械身體連接到兩對腳連接到臀部,這段是借鑑自德國超現實主義家漢斯.貝爾默在1930年代所創造的雕塑,而在電影中某個段落也可見到貝爾默的書( The opening sequence shows two cybernetic bodies angled so as to show two pairs of legs joined at the hip. This is a reference to the doll sculptures created by the German surrealist Hans Bellmer in the 1930's, and at one point in the film a book by Bellmer can be seen. )

一個法醫分析家配角,哈洛威女士,是借鑑於真實世界的社會學與生物學教授,唐娜.哈洛威,她是超人類主義與後賽博龐克運動的主要創建者。她曾說過:「比起當個女神,我寧可當賽博格。」
( One of the minor characters, forensic analyst Ms. Haraway, is a reference to the real-world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biology, Donna Haraway, who is a stern contributor to the whole transhumanism, post-cyberpunk movement. She has been quoted as saying that "I'd rather be a Cyborg, than a Goddess")

電影中所有的車輛都是1940年代風格,但是其他所有元素都是超現代的。
( In a stylistic twist, all of the cars in the film have a 1940s design while everything else is ultra-modern. )

2 則留言:

  1. 這部無罪我真的覺得是日本動畫的極致了,雖然押井守有賣弄知識的嫌疑,但不得不說跟當下配合的非常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必得說,押井守掉書袋不是嫌疑,是證據確鑿XD,看網路上整理的電影台詞出處,就覺得他真的是就像文章所引的那句話一樣,「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但配合電影的確是不錯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