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附庸風雅、又好聲色犬馬;必然班門弄斧、無疑野人獻曝。

BloggerAds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消失的羅馬人》:肉桂巧克力,初入喉味芬芳,但會愈吃愈怪。

作者:曼弗瑞迪 ( Valerio Massimo Manfredi )
譯者:呂亨英
出版社:如果
出版日期:民國97年11月14日

西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皇帝瓦勒良在東征波斯薩珊王朝時不幸被俘,造成帝國威望嚴重打擊,此時中國大約在三國時代末期,《消失的羅馬人》這個故事就在這個時間點上演出。

而在這件事件的三百年前,羅馬執政官克拉蘇的第一軍團也是與波斯帝國作戰時突圍而出,從此下落不明,這是羅馬共和時期的重大事件,有人說這支軍團最後到了中國,現在甘肅省驪靬人,就是這支消失的羅馬軍團的後裔,不過這只是謠傳,已被嚴正駁斥。


《消失的羅馬人》融合了這兩件事,並讓主角馬特拉斯將軍跟一干忠心的部下展開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並遇到了中國的王子丹青,並隨他到了地球彼端的中國,介入宮廷鬥爭,協助丹青恢復應有的權利。


前段在荒原的逃亡過程堪稱緊張刺激且有理,譬如善用地形與取得補給的手法,如同電影般緊湊而且畫面鮮明,丹青與馬特拉斯,這兩個不同國度之人的思想碰撞與交流過程也覺有味,像是老子的「道」概念與西方人的「德行」 ( virtus, 拉丁字,並非一般美德,而是含括英勇、男子氣概、卓越、卓越、勇氣、性格與價值 ) 「紀律」( disciplina, 拉丁字,教育、訓練、自我控制、決心、專門學問以及有調理的生活 ),雖然對於「道」的解釋是簡單的,但至少知道「道」並非無所作為。


但是進入中國之後劇情直轉直下,即使不具歷史專業者,也可看得出矛盾重重,前後差距甚大,後半段就是外國人想像下的東方,充滿許多刻板印象與錯誤之處,比方說寺院的描述就像位在黃山一樣,還有在三國時代仍有墨家後裔活動,不過這群墨者更像是忍者,不管是作戰方式還是裝束。


除此之外,也把對皇帝的「忠」概念寫成了「義」,對朋友的「義」概念寫成了「信」,而對於「信」的解釋又以「忠誠」解釋之


政治制度更不用提,宦官可操弄軍隊沒錯,然而此時是三國末期,權傾一時應該是司馬氏家族,甚至還有羅馬競技場的段落,以及最重要的外國人眼中中國女性的刻板印象,會玄妙的武功、輕易愛上外國人,尤其是最後三百年前的羅馬軍團陶俑復活,更是一樁大傷。


太子作為質子送往波斯、紅蓮會等秘密幫派、甚至金魚也是可詬病的點,因為金魚固然是出現在中國,但是晉之後才開始有集中放養,宋朝時才開始繁殖這些魚類。

《消失的羅馬人》水準前後不一,前面可當成精彩的冒險小說,後面則當作是幻想小說,而且是平凡的幻想小說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